为什么有人说中国的《易经》不过是一艘“忒修斯之船”?
我可以十分肯定与负责任的说,说这句话的人完全不懂得易经,而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悖论,就是一个伪命题。再说对这句话的结论,因为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,所以这句话根本不用讨论,而应该直接将它封杀。
这样做的原因有三:第一,现在世界上没有人读懂了易经,对不懂得的问题下结论本身即不严肃也不科学,更是不负责任。从提出的问题看,说这句话的人更是不懂得易经,对易经的内容、性质等根本没有掌握,所以完全没有资格说这句话。第二,因为没有人读懂了易经,所以回答这个问题并给予肯定的人也不懂得易经,这样的问题在社会上流传会起到副作用,会进一步干扰对易经的学习与理解,对易经的发扬光大是破坏性的,对国学的精华是贬低的。第三,易经与忒修斯之船没有可比性。易经是经典,可以修改,可以重新诠释,但不能够置换!现在流传的易经中确实存在一些错误,但这些错误是可以修正的,这些错误是少量的,个别的,不涉及易经的整体内容与结构,易经的整体内容与性质是不会改变的,所以拿易经与忒修斯之船相比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错误,即是无知又是武断。
本人对易经进行了全新的诠释,重新排列了卦序,融入了二进制的内容,哲学的内容、周期与规律等内容,对它的根本起点与更高可靠性进行了研究与揭示,对它的性质与价值进行了全新的认定,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收看本人在今日头条上的《易经新论》连载,预计要发布200集左右,现在发布到114集,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应该有所帮助。
感谢邀请。
首先说,所谓的忒修斯之船,或者说忒休斯悖论,其实没有褒或者贬的意思,就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辨。
其实,在东方也有相似的说法。
据《杂阿含经》记载,当年佛陀在鹿野苑,曾经向众比丘讲过“阿能诃鼓”的故事。
阿能诃鼓声音非常悦耳,响声可传四十里。可是,时间久了,鼓也就破旧了。工匠于是重新裁割牛皮,修修补补。鼓修好了,但是声音听起来,似乎也变了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阿能诃鼓不断损坏,再被修缮,再损坏、再修缮……每一个部件,每一寸鼓皮都换过了。
佛陀问,这还是当初的阿能诃鼓吗?
对此,可以借用顾颉刚先生论《诗经》时,说过的一句话,他说“一首诗文只要传诵的普遍了,对于作者和本事的传说一定失了真相”,这话看着很极端,仔细想想却很有道理!
就拿佛教来说吧,其实最原汁原味的教义应该是公元前的佛陀留下的吧?然而,在中国,注意是在中国哈——和尚吃素,要戒荤腥,这是梁武帝提倡的,流传至今,似乎天经地义了;和尚头上要烫戒疤,这是元朝统治者的一项民族歧视措施,只有汉人僧侣才要求烫,流传至今,似乎天经地义了;所谓众生皆有佛性,放下屠刀、立地成佛,这是唐宋之后,禅宗里的一派,也就是慧能的顿悟派流行开来以后,才传播的革命性观点,流传至今,似乎天经地义了……
看看,忒休斯之船上的木头就这样被一条条更换,阿能诃鼓的鼓皮就这样被一块块修补,那么船还是原来的船,鼓还是原来的鼓吗?
那再说《易经》,有没有被换掉的木头,修补的鼓皮呢?答案是大大的有啊!
原因很简单,因为时间太久远了吗!广义上的《易经》,包括易经和易传。其中《经》本身,其实就是六十四个卦,包括基本的卦象、卦名、卦辞和爻辞。一般认为,最初的易经,就是周代之前,古人占卜时的卜辞的合集。
而且,这些卜辞绝不是由几个人,在几年之内创作完成的,先行的易经,其实是《周易》,周朝之前,传说商朝有《归藏易》、夏朝有《连山易》。有人认为是失传了,有人认为被周易所改造吸收了。
至于易传,这是注解和诠释易经的,一共七种文献,汇编起来的合集,成书时间在学术界说法不一,最迟,完成于秦汉。
总结陈词,易经成书的时间跨度,即使往少了算,从周朝建立之前,到秦并六国吧?也要有将近千年了,作者、编者、译者、篡改者,数不胜数。你还能说,它完全保留了最初的意义和精神吗?恐怕很难。
更何况,即使原始精神不动,语言和文字的含义,也是会随着时间演变的。
譬如“同志”、“小姐”之类,从标识身份地位的尊称,到被泛指、被滥用,再后来成了特指某一特殊人群的贬义词;反倒是“土豪”、“白骨精”之类,从被打倒的对象,变成了标识身份地位的尊称。如此上下颠覆,也不过才几十年的时间吧?以此类推,兴许几百年以后,各路专家会为了“京东商城”位于北京城以东多少公里,具体和首都是什么关系之类的问题而各执一词、激烈辩论呢!
周易里的词汇流传至今,很多已经变了味道,请看:
●同志、交通——源自《周易》“天地交而万物通,上下交而其同志”
●拟议、变化——源自《周易》“拟之而后议,仪之而后动,拟议以成变化”
●举措、事业——源自《周易》“举而措之天下公民谓之事业”
●和平——源自《周易》“圣人感人心天下和平”
●文明——源自《周易》“见龙在田,天下文明”
●鼓舞——源自《周易》“鼓之舞以尽神”
●推行——源自《周易》“推而行之谓之通”
●制度——源自《周易》“节以制度,不伤财”
●变通——源自《周易》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
●消息——源自《周易》“天地盈虚,与时消息”
●聪明——源自《周易》“古人之聪明睿智,神武而不杀夫者”
●引申——源自《周易》“引而申之,触类而长之”
毫不客气的说,略加考证,就可以发现,古今词义早已变得不同了!
再说一些四字成语,我们会发现,这些成语是卜辞的本意吗?根本就不是嘛!全都是后人的总结、引申和升华!
自强不息:(周易·乾卦) 殊途同归:(周易·系辞)
物极必反:(周易·否、泰卦) 否极泰来:(周易·否、泰卦)
群龙无首:(周易·乾卦) 乐天知命:(周易·系辞)
虎视眈眈:(周易·颐卦) 洗心革面:(周易·系辞)
云行雨施:(周易·乾卦) 无妄之灾:(周易·系辞)
谦谦君子:(周易·谦卦) 革故鼎新:(周易·杂卦传)
不速之客:(周易·需卦) 原始返终:(周易·系辞)
见几而作:(周易·系辞) 文过饰非:(周易·贲卦)
反目成仇:(周易·小畜) 风雷激荡:(周易·益卦)
止所当止:(周易·艮卦) 井冽寒泉:(周易·井卦)
以上临下:(周易·临卦) 节以制度:(周易·节卦)
龙马出河:(周易·系辞) 正大光明:(周易·离卦)
观国之光:(周易·观卦) 乱及必治:(周易·盅卦)
防微杜渐:(周易·坤卦) 剥极而复:(周易·剥、复卦)
居安思危:(周易·系辞)
试想,如果要完全遵从本意,那么这些成语干脆就不要用了?
况且,易经最初作为卜辞,本就深奥难懂,即便在当时,恐怕也不会比现在我们从庙里求签,求来的签词更简单直白,所以才需要世袭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解释说明。
解签吗,需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本来就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。后人郢书燕说或是托古言志,又在几千年间不断地加入一些无意或是有意的附会,视角各有不同、观点百家争鸣,乱花渐欲迷人眼。从这一点上来说,周易解卦又是最好解的,只要能自圆其说,便成一家之言,所以才有了熊逸先生所谓的“十个专家有十二种解释”,才有了汗牛充栋、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。
甚至,熊逸先生还指出,不光是周易,乃至其他经典,由于种种原因,我们很难理出一个自古以来、一以贯之的思想传统。
事实上,人们总是立足于各自所在的时空,而不断的赋予经典以意义,就如同赋予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以意义。而这些意义,又反过来又来深深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世界。没办法,正如马克思·韦伯所言,“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”吗!
如果说,这样对待经典,是一种误读,那么也只能说,有时误读比正解,对我们更加的重要。就像这两千年来,我们所认知的儒家思想,与其说是孔子的,倒不如说是董仲舒的、韩愈的、朱熹的、王阳明二程康有为的……
就像我们的人体,我们生在世上,过百日的时候,身体细胞就已经更换大半了,成年之后,最初的体细胞元素造就换了不知道多少轮了……
所以,总结陈词说,何止是易经,我们的生活都是一艘“忒休斯之船”。但这又有什么不好呢?
以上个人观点,不当之处,欢迎各位大家讨论。